食品安全是近几年来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话题,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,从地沟油到甜蜜素,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线一次次地被击垮。触目惊心的背后,一方面扛起道德的大纛去谴责别人,另一方面却盘算着如何摧毁自己的良心。盲目的逐利心理,导致了食品安全的畸形发展。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,市场上追求安全食品初心的气势日益恢弘。因此,很多有担当的企业也已参与进来,去考察食品的生产基地,把最原始的食品信息反馈给消费者,让每一款食品都有生产源头,为消费者在食品生产的最初阶段就筑起一道安全防线。尽管如此,但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不会买账,认为这只是企业的一种促销噱头,或者说是变相涨价的借口,但深层次的分析后,才觉得这种行为是有深刻原因的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。
一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的成就令世人瞩目,各行各业蓬勃发展。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当然是人们对商品品质与服务的更高追求。随着消费者文化品味的提升,人们需要掌控更多的经济自主性。
1.个人的消费层次上 改革开放前,由于物质的缺乏,一顿饱饭或许难求,一餐像样的肉食更属天方夜谭。但随着中国沿海大门的打开,市场经济日益冲击着人们的生产与消费观念,自给自足的小农国度随着世界潮流被彻底冲垮,个人的物质欲望也逐渐膨胀开来,国人正在不遗余力地围绕着财富追逐。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。"我们要吃好的、喝好的、穿好的,住好的……",并不再是一种口号或奢求。国民正在一致的迈开步伐,走向这一消费诉求。
2.商品品质的苛求上 "货比三家。"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在选择商品时的习惯性做法,但这种心理最开始只是在寻找着最低廉的价格。时过境迁,这种"比价"早已转向了"比质";人们需要获得商品最佳的性价比,而不是一味地去满足口腹之欲。产品种类繁多,又给了人们足够的"比质"空间。相同的价格能有更过硬的质量保证,这使得人们在选择消费的行为上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的满足,也更容易"慷慨解囊",去享受高品质所带来的喜悦。
二、市场经济的信息透明化 平等是市场经济最基础的运行条件。在平等的天平上,无论作为生产者、消费者,都不存在强买强卖,而这带来的必然是产品信息的透明化。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开始,伴随着国外资本的大量汇入,行业竞争逐渐增强,国内市场也着手健全产品的安全生产体系,从原始简单的作坊生产方式到健康卫生的机械化生产,从简略粗陋的产品信息到详细完备的安全标准等等,不一而足。市场经济就像这一缕缕的刺眼阳光,灼射着每个商家的生产车间。主动的追求产品的安全、健康和完美,才是明智之选。/p>
三、买卖双方地位的均衡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的透明化,买方和卖方的市场地位也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。暴利的榨取方式逐渐被理性的盈利模式所取代,生产商需要在商品的质量上注入更多的精力,消费者也完全定稳了心神,不再为琳琅满目的市场所动心,而是精心挑选满意的商品。由此可见,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长期的角逐谈判,最终在商品品质上达成了一致,这也使得二者在巩固自身地位上找到了互相制衡的关键点,彼此都不再盲目,都能保持理性的生产与消费。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媒体报道 | 品牌授权 | 商务合作
陕ICP备19019167号 陕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采邦供应链 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
技术支持: 中食易采